如何穿越波動的長河,在牛熊轉換的不確定之中尋找確定性。高質、穩定和可持續的優質賽道無疑是幾大關鍵。
而在醫藥行業裏,拋開高風險的以創新藥研發為主的新興企業不談,國內成熟的醫藥上市公司也有數百家之多,但其中,能夠做到在市場波動中持續穩定,具備良好的產品基本盤,同時又充裕資金厚積薄發的企業並不多。
知名老字號品牌上市公司同仁堂近日發布其2020年報,報告期內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28.26億元,同比下降3.40%;歸母淨利潤10.31億元,同比增長4.67%;扣非歸母淨利潤10.12億元,同比增長9.49%。
應該說,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的背景下,這是一份符合預期的成績單。而隨著疫情逐步緩和、科技子公司產能恢複、商業板塊客流回歸正常,加以頂層政策對中醫藥持續的扶持,從2020年四季度起同仁堂經營表現顯著回暖,而長期來看公司也有望在後疫情時期進入又一個持續穩定的發展周期。
度過疫情衝擊,下半年企穩回升
從整個全年業績看,同比增長9.49%的扣非後淨利潤或許並不算亮眼,但是仔細分析便可發現其中大有玄機。
同仁堂的業務主要分醫藥製造和醫藥商業兩大板塊,2020年裏,醫藥製造板塊營業收入為76.53億,占比51.12%;醫藥商業營業收入73.16億,占比48.88%。前者以生產、銷售傳統中成藥為主業,常年生產的中成藥超過400個品規,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類別,以安宮牛黃丸、同仁牛黃清心丸、同仁大活絡丸為代表的產品以及眾多經典藥品而擁有良好的大眾知名度。
商業板塊則是以線下同仁堂商業門店為主,目前在全國共有880家門店,報告期內新設門店為 28 家,直接麵向消費者進行銷售。年報顯示,這880家門店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73.94億元,同比下降3.62%,營業利潤3.66億元,同比上升3.25%。
顯然新冠疫情對同仁堂產生了不少影響,除了年初停工停產外,同仁堂在年報中透露,受疫情影響,同仁堂商業客流銳減,尤其疫情初期,防疫物資采購無門,日常商品無人問津。但同仁堂商業迅速調整積極應對,很快轉被動為主動,提升服務質量,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全力做好環境消殺、物資供應、門店服務等方麵工作,保證各零售終端營業。
值得注意的是,下屬子公司同仁堂國藥地處中國香港,截至報告期末,擁有覆蓋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主要國家及地區的69家零售終端,同仁堂國藥目前有境外資產28.76億元人民幣,占上市公司總資產的比例為13.17%。
由於海外疫情遠比國內嚴重,同仁堂2020年海外收入為7.86億元,占上市公司營業收入比重為13%。但實際上,同仁堂海外業務毛利率高達70.43%,在公司各業務板塊中毛利率最高,隨著新冠疫苗接種逐步擴大,海外疫情回落後,這部分收入與利潤有望進一步帶動上市公司業績發展。
但總的來看,雖然2020上半年受到疫情影響,但在下半年同仁堂依然表現出了明顯的企穩回升的局麵。總的來看,上半年公司品種力最強的前五大藥品實現營收1.82億元,同比下降5.30%;同仁堂國藥實現營收、淨利潤5.15億元、2.14億元,分別同比下降27.56%、33.12%;同仁堂商業實現營收、淨利潤33.79億元、0.88億元,分別同比下降14.41%、47.24%。
但在全年,基本上各大版塊都實現了正增長。並且尤為亮眼的是同仁堂在2020年四季度的業績表現。單四季度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7.73億元,同比增長13.70%;歸母淨利潤3.16億元,同比增長133.84%;扣非歸母淨利潤3.08億元,同比增長275.61%。
環比看,第四季度的幾項核心財務數據都要顯著優於2020年前三個季度,如前三各個季度營業收入最高也隻剛剛達到30億元,第四季度猛增至37.73億元;前三各個季度扣非後淨利潤均在2.5億元以下,第四季度增長至3.08億元。
並且,如是將財務周期拉長則會發現,同仁堂在2020年第四季度的強勁增長表現不僅是由於前三季度疫情影響,幾項數據同時也遠高於2016-2018年上市公司的同期業績表現,經營恢複較明顯。
其中,同仁堂科技子公司2020下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3.67億元,同比增長18.26%;淨利潤1.96億元,同比增長459.39%,恢複明顯,隨著疫情回落,公司產能問題基本結束,預計未來兩個季度在低基數的情況下維持高速增長。
政策加持下龍頭效應凸顯
如果說,下行周期下行業龍頭更多體現出穩健性,而等到了上升周期,龍頭企業更容易發揮出規模和品牌的優勢。
隨著國內疫情平穩,中醫藥也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國務院辦公廳今年2月印發《關於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幹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從人才、產業、資金、發展環境等多個方麵提出28條舉措,為中醫藥高質量特色發展保駕護航,為老百姓方便看中醫、放心用中藥固本培元。
《政策措施》指出,一些在古代經典名方基礎上研發的有效方藥,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何讓良方良藥盡快完成成果轉化、造福更多百姓?因此《政策措施》提出,建立科技、醫療、中醫藥等部門推薦符合條件的中藥新藥進入快速審評審批通道的有效機製,優化具有人用經驗的中藥新藥審評審批,優化古代經典名方中藥複方製劑注冊審批。
同時,實施道地中藥材提升工程。加強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和生產基地建設,製定中藥材采收、產地初加工、生態種植、野生撫育、仿野生栽培技術規範,推進中藥材規範化種植,鼓勵發展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和聯合社。
文件還表示,要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中醫藥上市融資和發行類。鼓勵社會資本中醫藥,加大對中醫藥產業的長期投資力度。同時,落實動態調整機製,醫療機構炮製使用的中藥飲片、中藥製劑實行自主,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對於國務院辦公廳此次發布的《措施》,國家發改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製定“十四五”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加強頂層設計。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采取化方式,與有合作潛力和意願的國家共同建設一批友好中醫醫院、中醫藥產業園,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格局。
同仁堂作為中醫藥老字號品牌,再一次站上了風口。
從產品上看,同仁堂目前擁有800餘個藥品品規,常年生產的品規超過400種,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類別,產品儲備豐富,多個品種享有較高的大眾知名度。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同仁堂的安宮牛黃丸也被納入國家版診療方案,其療效受到進一步認可,為後續的市場放量打下堅實基礎。
即使是在疫情影響下,同仁堂的核心品牌藥品也保持了營收穩定。其中心腦血管類藥品(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大活絡丸等)實現營業收入30.04億元,同比下降1.16%,疫情影響與安宮牛黃丸提價對衝,營收基本穩定;補益類產品(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阿膠等)實現營業收入14.15億元,同比增長9.88%,主要在產能問題帶來的低基數下獲得較高增速;清熱與婦科類產品營業收入均穩定。
同仁堂透露,目前公司科研工作主要圍繞名優品種、質量控製體係建設、產學研合作等方麵穩步開展,總體為公司可持續經營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
在名優品種培育方麵,精準定位醫療渠道,開展巴戟天寡糖膠囊、同仁烏雞白鳳丸等品種藥效、作用機理或臨床評價工作研究。關注抑鬱病症並發症現狀,進行巴戟天寡糖膠囊治療抑鬱中焦慮與失眠藥效學研究,提示產品具備改善抑鬱中焦慮行為功用,項目有效補充前期產品研究成果,闡釋獨家品種臨床應用優勢。
在現有藥效研究基礎上,將同仁烏雞白鳳丸的藥效研究由治療高尿酸血症擴展至治療痛風,研究顯示同仁烏雞白鳳丸能夠明顯降低血清尿酸水平與疼痛敏感性。
在質量控製體係建設方麵,則選取品種圍繞藥材溯源體係建設、生產工藝攻關、產品質量風險評價等三方麵入手,建設全鏈條、全覆蓋、係統性的自有質量標準控製體係,實現藥品生產全流程質量可控,通過製定並實施在行業內具有示範作用的同仁堂標準,提高產品內在質量與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內在質量與競爭力。
在2020年,同仁堂研發投入達到2.58億元,較上年同期2.41億元增加6.98%。雖然看上去研發投入占比並不高,但實際上同仁堂合並營業收入中近一半來自於商業零售,而科研投入的重點則聚焦於工業生產領域,因此比重略顯偏低。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同仁堂研發投入在傳統中成藥製造行業中居前,從行業整體來看占收入比例不低於同行業水平,研發投入占淨資產比例居行業中間水平。
尤為重要的是,《措施》中提出製定“十四五”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開創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格局,而同仁堂正是少數僅有的擁有“出海”能力的中醫藥企業,有望首先受惠於相關政策。
目前同仁堂下屬子公司同仁堂國藥擁有覆蓋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主要國家及地區的69家零售終端,境外資產達到28.76億元人民幣,占上市公司總資產的比例為13.17%。
而在國內市場,同仁堂也在2020年啟動營銷改革,成立品種運營事業部、終端事業部、醫療事業部、藥酒事業部和大品種專項小組、發展品種專項小組形成“4+2”經營模式,合理劃定各事業部職能,通過全麵梳理品種,統籌推進線上與線下雙渠道銷售,穩步拓展傳統經銷商、自有零售終端及互聯網市場。
在練好內力之後,這家中藥“老字號”隻需靜靜“等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