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京江晚報》副刊發表一篇文章,名字叫《鰣魚》,我看了,很是喜歡,也想起我當年吃鰣魚的情景。我最早聽說鰣魚,是在大路讀高中的時候。一次無意中,聽人說有人去大路最北麵五峰山那裏吃鰣魚,大路鄉音裏平舌音和翹舌音不分,“SHIYU”念成“SIYU”,我聽了,就想,活魚不吃,要吃死魚,是怎麽回事呢?我的記憶裏,後來吃鰣魚,好像有過幾次,前麵幾次在家裏,但印象不深了,應該是父親買回來做的。印象深的一次,是在原來大港中學食堂吃的。我讀高二那年春天,丹徒縣在大港舉行中小學文娛匯演,匯演會場在大港大會堂,好像是在一座小山上。吃飯就在大港中學。先前,父親托人介紹,讓我去大港中學的食堂做幫廚,匯演那幾天,我就是在大港中學的食堂度過的。在食堂裏,我就吃到了清蒸鰣魚。那時鰣魚都是長江野生,味極鮮美,價錢應該也不貴。從那以後,我才知道鰣魚出水就死,所以考究的食客,都是坐著船到長江中去,漁民捕到鰣魚後,就在船上現燒,那個味道才是最好的。並且,鰣魚可以紅燒,可以清蒸,但以清蒸為最美味道,因為清蒸最為原始本味,不要其他佐料來改變魚的味道。清蒸鰣魚時,魚鱗也要保留,因為魚鱗下麵有豐厚味美的脂肪。後來看書,說舊時大戶人家娶媳婦,男方考核女方的一個辦法,就是讓女孩清蒸一條鰣魚。合格的一個女孩,是將鰣魚的鱗片一片一片弄下來,再用細線將鱗片穿起來,蒸鰣魚的時候,將穿好的鱗片掛在蒸籠裏麵一起蒸,鱗片經過熱氣一蒸,脂肪就會滴在鰣魚身上。這樣清蒸的鰣魚,既保留了鱗片脂肪的鮮美,又解決鱗片不好吃的尷尬。男方看了,當即拍板應允這門婚事,因為能夠這樣做清蒸鰣魚的,一定是大戶人家,吃飯是相當的考究。時間過去了幾十年,野生鰣魚早就沒有了,那個味道,也隻能留在記憶裏。西津渡有家菜館,叫老碼頭,我去過幾次。每次去,菜單裏都有一份紅燒鰣魚,但這個鰣魚是養殖的,味道和野生的比差遠了,隻是在沒有野生鰣魚的時候,有這樣一盤養殖的,也算聊勝於無了。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