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的資料和日記(關於孔子的資料和小故事)
大家好,這裏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道家思想經典《莊子》,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䩩》這一篇,前麵我們分享了,莊子說,天和地並沒有一個主宰者,但它們依然運行良好,正是因為其順應了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才是天之道,天道是無為的。前一期內容,我們通過“推舟於陸”和“東施效顰”兩個故事來闡述了道家思想,天道無為的思想。今天我們通過幾個孔子和老子對話的故事,來談談莊子對儒家思想的一些批判和天道無為的內涵。
第一個故事:孔子和老子關於“道”的討論。
這個故事大致是說,孔子五十一歲了,還不懂得道是什麽,於是去南方拜訪老子。
老子問:“你來了啊,我聽說你是北方的聖賢,你也領悟道了嗎?”
孔子說:“還沒有領悟呢”
老子繼續問:“你是怎麽尋求的呢?”
孔子說:“我從古代典章製度中尋求,花了五年時間還沒有領悟。”
老子接著問:“然後呢?”
孔子說:“我又從陰陽變化中尋求,花了十二年還是沒有領悟。”
老子在《道德經》一開始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道能傳授,講述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道。孔子說,他從古代經典中,無法獲得“道”;他從陰陽變化中,也無法領悟“道”,就是因為“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那怎麽才能領悟“道”呢?這個故事的最後,老子回答了孔子。
老子說:“這就對了,如果道可以奉獻,那麽人們就都可以拿來奉獻給君主;如果道可以敬呈,那麽人們就都可以拿來孝敬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訴別人,那麽人們都可以拿來告訴兄弟;如果道可以送給被人,那麽人們都可以拿來送給子孫。
然而,這一切都是不可能,原因不是別的,就是:心中如果沒有主宰,則道不會停留;外在沒有印證,則道也不會運行。由心中發出的,如果外在沒有順應作用,聖人就不會展示;由外在進入內心的,如果心中沒有主導力量,聖人就不會停留。老子認為,道不是用頭腦,用理性去理解和把握的,而需要用心去體會,去感受。這就是孔子為什麽追求聖賢依然沒有領悟道的原因,這是第一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是:孔子和老子關於“仁義”的討論
孔子有一次拜訪老子討論仁義,要知道“仁義”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經典《論語》中,孔子就有很多關於“仁義”的論述,比如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比如孔子說“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比如孔子說“仁者愛人“等等這些都是孔子對於“仁義”的一些論述。總體來說,孔子所提倡的“仁義”是一種有修養,有德行的行為規範,那麽道家的莊子和老子是怎麽批判仁義的呢?
老子說,飛揚起來的糟糠要掉進人的眼睛,我們就東南西北四方都分不清了;蚊蟲叮咬了皮膚,我們就通宵都難以入眠了。老子說,仁義就像糟糠和蚊蟲有一樣擾亂我們,沒有比這東西更能擾亂人心的了。他告訴孔子,如果您要是能夠使天下人不失去樸質的本性,那麽你自己也順著習俗去行動,把握天賦來為人處世,又何必急急忙忙地四處奔走鼓吹仁義,就像敲著大鼓去追那些逃走的人呢?
老子說,天鵝不用每天洗澡也是白的,烏鴉也不用每天塗染也是黑的。黑白是天生的,不足以辨別美醜;名聲是表麵的,不值得推廣。河水幹涸了,魚兒困在陸地上,通過相互吐氣來濕潤對方,相互吐唾沫來潤澤對方,這實在不如在江湖中相互忘記對方。
在莊子和老子的道家思想中,道是順其自然,道家強調的是“自然之道”,強調天道無為,而儒家更強調的“君子之道”,強調社會倫理,這兩者的區別正是“有為”和“無為”的區別。所以,在老子和莊子看來,所有的禮儀規範都是違背自然本性的,是對人的本性的一種約束和限製,是一種人為和有為,而所有的人為,在道家思想看來都是違背天道的。這是第二個故事。
第三個故事是:孔子和老子關於“經典”的討論
有一天,孔子對老子說:“我研究《六經》已經很久了,六經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書,其中“樂”已失傳,所以現在隻有五經。孔子認為自己已經很熟悉古代的各種典章製度了,但孔子說,可是為什麽,沒有一個國君采用我的主張,這實在是難啊!孔子說,是這些人難以說服呢,還是道理難以發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