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盜墓史(曆史上的盜墓是什麽樣的?)
發丘印,摸金符,護身不護鬼吹燈。
窨沉棺,青銅槨,八字不硬莫近前。
豎葬坑,匣子墳,搬山卸嶺繞著走。
赤衣凶,笑麵屍,鬼笑莫如聽鬼哭。——天下霸唱
盜墓的曆史非常悠久,在考古學這門學問誕生之前,盜墓的職業就存在了。考古是一門科學,盜墓則是破壞科學,但是盜墓與考古並不能簡單地一刀兩斷。曆史上真實的盜墓賊是否像電視劇中那樣通天曉地、法力無邊呢?今天,小K想為大家講講曆史上有過記載的真實存在過的盜墓族。

關於盜墓最早在《呂氏春秋》就有過記載:
具珠玉玩好財物寶器甚多,無不抇之物。——《呂氏春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寶貝多的墓,沒有不被挖掘的。可見,盜墓這一職業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官盜
在曆史上,有過記載的官府盜墓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曾寫過一篇名叫《為袁紹榭豫州文》的文章討伐曹操。文中說到:
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鬆柏,猶宜肅恭,而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遇隳突,無骸不露。
這段話大致意思是說,曹操親自率領士兵挖掘漢代梁孝王的墓,之後還不滿足,專門設置了發丘中朗和摸金校尉兩個官職,簡直就是十惡不赦。因為陳琳的文章,曹操榮登盜墓祖師爺的寶座。

但是,在三國這段曆史中,並沒有其他關於曹操盜墓的記載,並且考古學家在80年代從漢梁孝王的墓中曾發掘出2萬多件珍貴文物,如果曹操真的帶人去盜墓,為什麽會留下這麽多東西呢。眾所周知,袁紹讓陳琳寫這篇檄文目的便是討伐曹操,所以陳琳在這之中有沒有誇大便不得而知了。
曹操可能沒有設立發丘中朗和摸金校尉,但是在《南史卷二宋本紀》中曾有明確的記載,南宋的第六位皇帝劉子業看到陳琳的文章後,效仿曹操設立了盜墓官一職,這也是正史記載中第一次帝王設置盜墓的官職,也是唯一的一次
民盜團夥
民間盜墓團夥的曆史也許可以追溯到更久,但是從古至今盜墓一直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尤其在迷信之風盛行的古代,盜墓這樁“損陰德”的事情是完全上不了台麵的。所以大部分所謂的盜墓門派都是近現代小說的虛構,民間可能並不存在真正的門派之說。

盜墓雖然能一夜暴富,但是承受的風險是非常高的。盜墓賊一般都是2、3個人合夥行動,一個人挖土,另一個人則要去清土;下到墓室拿東西時,也需要有人在上麵望風和接東西,防止被官兵抓住。一般在一起盜墓的都是有點血緣關係的親戚,通常是為了防止在洞口接東西的人獨吞財物,把人直接埋進墓裏,有點血緣關係風險會小很多。
真實的盜墓生活並不像電視劇中演繹的,盜墓賊們並不是那麽通曉天地的。許多有價值的墓往往是機關重重,盜墓者們稍有不慎,便會葬身於墓室中。另外,中國曆史上的各朝各代大部分是抵製民間盜墓行為的。很多朝代甚至予以重刑處置,《大明律》中曾有明確的律法:凡發掘墳塚見棺槨者,杖一百、流三千裏;已見棺槨見屍者,矯形;發而未至棺槨者,杖一百、徒三年。可見盜墓賊一旦被抓,基本就等於被判了死刑,所以盜墓賊們一直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文學作品中的盜墓派
雖然在曆史上盜墓可能並未出現過幫派,但是現在文學作品曾將盜墓分為四大門派:摸金派、發丘派、翻山派和卸嶺派。備受讀者歡迎的盜墓題材小說《鬼吹燈》便是摸金派的故事。
四大門派有不同的盜墓作風和人群特點,比如摸金派每次下墓隻拿走一兩件名器,做事喜歡留後路,給同行留飯吃。發丘派則人人手持一枚寫有“天官賜福、百無禁忌”的丘銅符,據說邪武皆避持符者。搬山派又稱搬山道人,此派盜墓者經常扮成道士的模樣,遊遍各地與當地的年長者打聽關於墓的事情,搬山派常用破壞的方式盜墓,不留後手,一味求財。卸嶺派傳說開創者是一個土匪頭子,之後招攬的均是力大無窮者。
盜墓題材的小說作品數不勝數,它們往往因為上古的神秘感、極強的故事性和懸疑恐怖的節奏,而備受讀者的喜愛。
內容簡介:
上世紀80年代,摸金校尉“三人組”決定金盆洗手,做點正當的生意。
不料三人一次去西安收古董文物之時,被一個叫馬老娃子的主陷害,差點丟了性命。無意之中進了秦王玄宮,死裏逃生,從墓裏帶出一隻鎏金鐵盒。
鎏金鐵盒是一部金書,乃西夏鎮國之寶,過去幾千年也不會損毀。此物一出,各路人馬紛紛湧動。摸金三人組發現流傳千年的驚天秘密。
他們再次出發,準備進入“亡者的世界”,迎接他們的將是一場撲朔迷離的冥界之旅!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