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畢業,獲得北京協和醫學院醫科學士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是當屆“文海”獎學金唯一獲得者。
1959年她由國務院任命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首屆當選的唯一女學部委員;又曾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醫學組成員、中央技術管理局發明審查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婦產學會主任委員和中華婦產科雜誌社總編輯,衛生部教材編審委員、考試委員會委員、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委員以及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委員等。
1953年出席在奧地利召開的世界32個國家參加的世界醫學會議,會後訪問了蘇聯。
1972年任副團長,率中華醫學會代表團出訪美國、加拿大。
1973年受聘為世界衛生組織醫學研究顧問委員會顧問,任期5年,至1977年。
1974年任中國友好參觀團團長,率團出訪伊朗;同年出席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專家顧問委員會會議,會後,考察瑞士、法國。1978年任中國人民友好代表團副團長出訪西歐四國,在英國患病返回。
《婦科腫瘤》
她率先對婦產科學許多方麵進行了研究,許多研究結果發表於《用造袋術治療後腹壁囊腫一例》、《新生兒自發性肺氣腫》、《妊娠及非妊娠婦女的陰道酵母樣黴菌》、《在協和醫院生產的畸形頭胎兒》、《對妊娠母親試用破傷風類毒素免疫小生兒》等文章中,這些都是中國以往婦產科醫學史所未涉及到的領域。從臨床統計學中,她發現,婦科病是占婦女發病率的2/3。當時,國家貧困落後,醫療衛生條件極差,婦女尤其難躲產前產後關,難產嬰兒死亡率極高,子宮出血、宮頸糜爛等病成了常見病,她實感自己責任重大。同時,她還在尋找妊娠生理原因,研究月經和排卵的科學原理,這一現象同身體狀況的內在聯係。1939年,醫院要她研究婦產科基礎理論,因她獲得了去芝加哥大學婦產科學係學習的機遇,在生理學、婦科腫瘤、內分泌和畸形胎兒等方麵進行了研究。
林巧稚不僅醫術高明,她的醫德、醫風,奉獻精神更是有口皆碑,自她走上工作崗位到臨終前夕,心中裝著的隻有婦女、兒童的安危。在生活和事業兩者不可兼得的條件下,她選擇了事業,為事業終身未婚。追悼會遺像兩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聯,上麵寫著:“創婦產事業,拓道、奠基、宏圖、奮鬥、奉獻九竅丹心,春蠶絲吐盡,靜悄悄長眠去;謀母兒健康,救死、扶傷、黨業、民生,笑染千萬白發,蠟炬淚成灰,光熠熠照人間”。60個字反映了她60餘年的工作和她的業績。
林巧稚不但給有錢有勢的婦女看病,對窮苦百姓都一視同仁,交不起錢的病人,她就免費治療。她有一個出診包,包裏總放著錢,以便隨時接濟貧困百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她在協和醫院門診看病,同樣鼓勵貧民百姓不要掛她的專家號,告訴他們掛我的普通號,同樣是我給你看病。她教育婦產科所有的人,救活一個產婦、孕婦,就是救活了兩個人。百姓為了感謝她的救命之情,把在林巧稚手裏接產出生的孩子起名“念林”、“愛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對林巧稚的永久紀念。
她獻身醫學事業,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深刻敏銳的觀察力,對婦產科疾病的診斷和處理有高超的本領和獨到的見解。她全麵深入地研究了婦產科各種疑難病,確認了癌瘤為戕害婦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地跟蹤追查、積累了豐厚的供後人借鑒的資料。
她的精湛醫術,不斷探索科學領域新課題、不治愈病人絕不懈怠的堅韌的作風,不恥下問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敬業精神,深受人民群眾的崇敬和愛戴。林巧稚把畢生精力無私地奉獻給人民,是一位忠誠的愛國者,人民的科學家,醫務界的楷模,是中華民族的好女兒,當代婦女的傑出代表。
林巧稚是中國婦產科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她獻身醫學事業,把畢生精力無私地奉獻給人民。30年代初,她對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器疾病進行研究;40年代末,開始對滋養細胞腫瘤和其他婦科腫瘤的研究;50年代她提出和進行了大規模的婦科病普查普治,對新生兒溶血症診治成功;60年代對切除56斤7兩巨瘤成功,80年代潛心編纂《婦科腫瘤》。
林巧稚著眼研究子宮出血致病的生理原因和不同職業婦女出血狀況,研究較為多見的盆腔髒器的炎症,如盆腔炎、盆腔結核等對生殖係統的影響,研究細菌學和尿道細菌學。在她出國學習期間,參觀了劍橋大學、紐漢姆大學,又在馬裏蘭醫學院的婦產科裏進修實習了兩個月。她幾乎用盡了實驗室工作之外的所有時間,躲到有豐富資料的圖書館,中午拿出一份夾心麵包充饑。從資料中,尋覓她想獲得的知識,又順著資料提供的線索,廣泛地參觀了倫敦各家醫院和科研機構,如蔡爾斯婦科醫院、倫敦婦幼醫院、倫敦婦嬰醫院等。參觀了鐳放射治療中心站將先進科學技術應用於醫學領域的設備,這啟發提供了她的研究思路,奠定了她研究治療絨毛膜上皮癌的基礎。最後她又到英國皇家醫學院婦產科學係,在自己的老師科主任的實驗室內進行小兒宮內呼吸課題的研究,她的研究成果被推薦到伯明翰市舉行的英國婦產科醫學會議上交流,受到好評。
回國以後,遇上了戰爭,戰爭使醫學科學研究終止了將近1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協和醫院婦產科治療任務日益繁重。林巧稚深感癌症是婦科疾病的最大難點。據她掌握的不完全統計,每年大約有100多萬婦女死於癌症。她重返協和醫院後,就組織在染色質、染色體的遺傳學方麵進行探討,提出病毒可能是腫瘤的病因之一。她帶領學生對葡萄胎、子宮絨毛膜上皮癌進行長期了解和跟蹤檢查。總結1948年7月1月到1958年12月底接收住院的158人滋養細胞腫瘤患者,其中良性葡萄胎86人,惡性葡萄胎27人,絨毛膜上皮癌42人,合體細胞子宮內膜炎3人。惡性葡萄胎病例中24例發生遠處轉移,86例良性葡萄胎竟有9例發生遠處轉移,這一事實推翻了國外專家自1947以以後根據200例葡萄胎病例分析,認為良性葡萄胎不轉移的結論。
在她分析癌症發展變化的同時,北京市政府接受了她對婦科的普查建議,於1958年9月經她組織抽樣83個機關單位、27所學校、22處居民地段的7萬多29歲以上婦女進行檢查,結果發現患有子宮頸糜爛、子宮頸瘤、子宮頸癌、葡萄胎和絨毛膜上皮癌者都各占一定比例。已人花甲之年,她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未必能徹底征服癌症,便找來學生連利娟、宋鴻釗,把自己自1948年以來所積累下來的癌症追蹤資料全部交給了他們。
林巧稚逝世後,廈門鼓浪嶼於1984年建造了名為“毓圜”的林巧稚紀念館。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於1990年10月10日發行的中國現代科學家郵票第二組中的醫學家即為林巧稚。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及福建科技出版社分別於1985年、1989年、1992年分別出版了紀實文學《林巧稚傳》。中國和平出版社及百花文藝出版社也分別出版了《林巧稚》。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